首頁
   
回上一層
案例標題 太積極去做不太值得
全文閱讀
有一個75到80歲的老先生,我前後照顧他大概照顧了四年多。他有糖尿病,後來合併中風,中風之後他的意識完全不清楚,等於有點像是植物人的狀態。他之前就有一個陳舊性的肺結核,造成肺部有一些萎縮,不過四、五年前還沒有發生呼吸衰竭,所以可以在家裡照顧。可是後來他肺部萎縮到發生呼吸衰竭,就送到醫院來,我們幫他插管、上呼吸器。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還很積極,因為就醫學上來講,病人用上了呼吸器,我們要想辦法幫他脫離呼吸器。這個病人剛開始的時候,前一兩年還可以脫離呼吸器,脫離完畢以後就可以回家裡去,不用住在醫院裡面,不必用機器,可以在家裡照顧。但是,他會反覆性地有一些感染,然後又送回來,最後家屬就要求說,拜託,不要把這呼吸器脫離掉,就讓他一直戴著,於是後來他就一直住在醫院裡面。
這中間又發現他得了大腸癌。一開始的時候,我很想勸家屬說,病人既然已經要依賴呼吸器,然後之前又中風過,意識完全不清楚,是不是不要做那麼積極的手術。可是家屬一開始就很清楚地表明,他們要非常積極地治療,就還是要開刀把腫瘤切掉。當然,我們要尊重家屬的意見,於是就讓病人去開刀,請大腸直腸外科去幫他開刀,開完刀還算順利。
那後來又照顧了兩年,他又得到了慢性腎衰竭,腎臟功能也變得不好了。我也是很想勸家屬說,就讓他自然地走,但是家屬也是很清楚地堅持要讓病人洗腎,所以後來又幫他做了人工血管,然後讓他去洗腎。因為肺部的問題,最後這個病人還是走了。
這個過程當中,就醫療資源來講,真的是花得非常地多,但是就家屬來講,可能他們會覺得很值得。其實家屬是一個兒子、兩個女兒,三個的教育程度都很高,其中兩個女兒還是醫護人員,一個gud是**醫院的護理長,另一個是衛生局的官員。我遇過好幾個案例,醫護人員在面對不是自己親屬的時候,比較會從專業立場來想,應該要節省醫療資源,會認為有些事情太積極去做不太值得。但是,等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得了重病的時候,當時候也是想盡辦法讓他維生,他們就覺得說好像有心跳,即使病人意識不清楚,還是表示他活著,於是就會想盡辦法讓他一直撐。……所以我們真的不敢跟家屬講,像我之前很想講的,病人中風而且意識不清,得癌症就不要開刀了嘛,這句話真的講不出口,這會破壞醫病關係,於是我們只能尊重他、只能尊重家屬。
依案例類型分類
依關鍵字分類
Zaner講座 中山哲學所 本網頁由 行政院衛生署「臨床倫理諮商本土化模式之運用與評估:情境倫理的臨床實踐」
(Practicing and Evaluating the Indigenous Model of Clinical Ethical Consultation : Clinical Practice of Situated Ethics)計畫經費贊助
TEL: +886-7-3121101ext.6831 FAX: +886-7-313-5944
E-mail: ethic9707@gmail.com